高考考學生也考家長,《小歡喜》抓住家長焦慮感獲好評
繼前陣子的《少年派》后,又一部講述高考的電視劇《小歡喜》日前開播了。兩劇的故事背景雖然都是高考,但主要舞臺不是校園而是家庭,更具體點說是講述了高考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因此兩劇都是由中生代演員挑大梁,《小歡喜》的女一號是海清。恰好前陣子海清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發言直指中年女演員的事業困境,《小歡喜》無疑是一次同時蘊含著危險和機遇的挑戰。
高考考父母,編劇特寫實
高考是人生一道關卡,為全社會高度關注。但國產青春校園題材電視劇在反映高考方面一度不接地氣。2002年的《十八歲的天空》就被斥為“內容很假”,和真正的高三生活相去甚遠。同一時期的《高考時光》《圓夢》等劇,則抓著高中生的懵懂情愫不放,把早戀視為高考攔路虎。
不過從《少年派》《小歡喜》來看,對高考的描繪已經不再是青春校園題材電視劇的專屬,都市情感題材電視劇也可以從家長角度切入。事實上,孩子高考對家長造成極大壓力已經是相當普遍的情況。在考前,家長要做好物質上的后勤保障服務、精神上的開導勸解工作,考試那幾天要陪考,考后還要充當志愿填報的軍師,壓力不可謂不大。這種壓力除了在家庭生活中有所展現,有時也會波及家長工作。這些,都為電視劇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小歡喜》就設置了三組家庭,分別是嚴母慈父、離異父母、“空降”父母,他們都為高考費心費力,認為考上好大學是人生唯一出路。家長自身陷入不斷膨脹的焦慮中,孩子則在父母期望和自由發展的微妙平衡中無所適從。編劇尤為注重細節刻畫,“他不是我兒子,他是我祖宗”“我吃飽了撐的,我就不該生你”“學習學習不靈,打架打架門清”等臺詞都讓觀眾找到了情感共鳴。
海清很憂傷,效果還算好
《小歡喜》從家長切入的視角,給了海清這樣的中生代女演員一個極好的平臺。
中生代女演員的困境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中國的女演員年紀大一些后,要么繼續演少女,直到演到觀眾都看不下去,被年輕一輩所取代,要么直接升級演后輩的媽媽,和主演絕緣。不過海清是不甘于此的。7月28日,她在FIRST青年電影展上頒完獎后,即興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講話:“我們是一群非常努力、熱衷表演的女演員……市場、題材各種的局限,常常讓我們遠離一些優秀的作品。”此話一出,頓生波瀾。
海清起點很高,早在10多年前就在觀眾心目中樹立了“國民媳婦”的形象。從《小歡喜》的表現來看,已經42歲的她還是能接到優秀劇本的。不過從其作品年表來看,海清近年的產出著實是不如巔峰期霸屏的表現了,《小歡喜》是她今年唯一與觀眾見面的作品。但從《小歡喜》的獲贊和同類型的《少年派》等劇扎堆播出的盛況來看,國產電視劇其實是能講好中年人故事的。海清的擔憂,似乎可以緩一緩了。
但除去劇本,僅就表演而言,海清還面臨著更大的危機。海清10余年來所塑造的角色有很多共同點,長此以往給人留下了精明干練的印象,她在《小歡喜》中亦是如此表現。但這部劇是群戲,另外兩位母親的扮演者陶虹、詠梅也是來勢洶洶。和陶虹的張弛有度比,海清就像吃了火藥的女強人,長期保持在亢奮狀態;和詠梅善用微表情比,海清又過分注重肢體動作。形勢比人強,就算有適合中生代女演員的劇本,也不一定就寫的是海清最擅長的女強人。若不加油,海清豈不是還會無戲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