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的藝術苦旅,結出的是豐碩而甘甜的果實;近四十年的上下求索,收獲的是東陽木雕的藝術常青。2017年9月-10月,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主辦的“寄情與木 明志匠心——黃小明木雕藝術展”在國家博物館火熱展出。
此次藝術展上,展出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大師在不同時期創作的近70件東陽木雕作品,黃小明大師也成為了首位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個人展的東陽木雕藝術家。
與木結緣的近40年里,黃小明大師在東陽木雕領域砥礪前行,他以時間為經,以藝術為緯,以前人的藝術成果為基礎,以當下的生活為體驗,用雕刀鑿鏤出一條木雕藝術的發展道路。
在藝術創作上,他摒棄循規蹈矩,在遵循傳統木雕技法的基礎上吐故納新,自成一派;他不走尋常路,總是帶給人不斷的驚喜,這就如同他的創作一樣,永遠給人一種激情勃發、耳目一新的感覺。
如今,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小明再以這樣一場木雕藝術展,闡釋了自己一生對東陽木雕藝術所追求的傳承與創新之道。
承前啟后,一次藝術探索的全新啟程
少年時代的黃小明,便早早地接受了父親為自己鋪設好的學藝之路,但與父輩不同的是,黃小明憑借著自己一直以來對木雕創作的傾心,毅然選擇了東陽木雕藝術,并在經年累月的操刀犁木中逐漸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此,他與木相伴數十年。
依靠嫻熟的技法,他鑄就了東陽木雕這一古老技藝的全新輝煌,而真正促使黃小明木雕藝術登峰造極的,還是因其師古不泥古,大膽的突破與創新,同時融入了中國傳統木作精髓,大大拓展了木雕藝術的價值屬性。他為杭州雷峰塔所作的“竹簡式木雕”、為昆明翠湖賓館所創作的木雕裝飾,都表明其大舉進入了木雕營造裝飾領域;而被譽為“雕刀下梵唱”的九華山大愿文化園,以及被稱為“禪境般若”的南京牛首山佛頂宮木雕裝飾,更是傳統木作與東陽木雕水乳交融的經典案例。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寄情與木 明志匠心——黃小明木雕藝術展”展館中央,一套故宮皇極殿金漆蟠龍寶座,無聲地述說著黃小明大師為北京故宮復制“國寶級文物”的傳奇經歷。這套歷時兩年完成的經典之作,融合了木藝、漆藝、雕藝等工藝,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永久性收藏,并同時被視為東陽木雕界“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作品”。
此外,從1998年創作的《羅漢圖》,到剛剛完成的《鶴舞》,此次木雕藝術展展出的黃小明大師八大系列近70件作品莫不推陳出新,個性飛揚。雷峰塔詩詞壁掛,以竹簡形式促成“詩書畫印”的融合;《憶江南》與《百鳥朝鳳》則帶人們領略杭州G20峰會的盛世華章;《寶月金荷》完美展現水缸養荷的“造景”之美;而《金龍聚寶》中,自由翔集穿梭的金龍魚又把人帶入了“物象”之境。
東陽木雕的傳統題材,在黃小明大師的雕刀下,或充滿古典的優雅感,或散發著強烈的時代感。一件件超寫實木雕、速寫木雕、取景框木雕等由黃小明大師獨創的木雕藝術形態直接的、立體地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些作品傳遞著來自木與刀的激情碰撞,東陽木雕藝術帶來的震撼直達于心。
“黃小明的作品保持了傳統工藝法度,又突出了時代創新意韻,呈現了中國傳統木雕藝術性與裝飾性的東方手工藝的審美氣質,在創造性的傳承境界里形成了他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在此次藝術展中,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院長常沙娜,以及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原副理事長唐克美如此評價黃小明的東陽木雕藝術。
此次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東陽木雕藝術展吸引了來自中央電視臺、中新網、人民網、人民政協網、中國社會科學網、中青在線等數十家媒體的關注,媒體在報道中指出,這場藝術展為黃小明大師近40年藝術生涯作了豐富而完整的注釋,同時也是其木雕藝術踐履的一個全新起點。
匠心筑夢,一場有關藝術的深情述說
在中國最高藝術文化殿堂舉辦個人藝術展,其中的意義不言而喻。它將人們帶回到東陽木雕“國之瑰寶”的歷史評價,重新審視這種古老民間藝術的歷史價值。誠如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所言:“這次藝術展本身就是對東陽木雕自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歷史性發展成就的具體展示,是工藝美術界的一場盛事,也是文化藝術界的一場盛宴。”
同時,黃小明大師表示,此次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藝術展,自己更是代表了從事東陽木雕技藝的“匠人”群體,希望能通過展覽喚起人們對手工藝從業者的關注。他說,古往今來的東陽“雕花匠”,一直把廳堂、宗祠、寺廟當成至高的“展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東陽木雕要實施生產性保護,走入國人生活,需要更好的宣傳平臺,以及全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如今的黃小明大師,早已從“匠人”躍升為“藝術家”,以其精湛的技法,與精妙的創作理念,在東陽木雕創作領域自成體系,構建了一幅木雕藝術創新發展的宏大版圖。
能在東陽木雕歷史性的發展成就中,創設一個獨特的基因,黃小明為此而多次感嘆自己何其幸運。但他深知:自己的木雕成就緣于對文脈的傳承,古人作品中構思的精微幽妙,布局的收放自如,線條的蘊藉有度,虛實的呼應得體,刀法的縱姿豪邁,至今讓他感動不已。
在經年累月面壁砥礪體悟的基礎上,他才可能求得“破壁”,才能擺脫對前人作品的機械重復,進入“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的境界。
藝術創作的最高境界,莫過于遵循法度,而又超越法度。一件高達1.8米、寬約1米、雕刻厚度約10厘米的《四大金剛》在藝術展上成為焦點,此件作品為黃小明大師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娘本的唐卡為藍本,以楠木雕刻而成。四大金剛的表情動作之到位自不贅言,身上的纓絡、盔甲更是精微至極。
而他用整根樟木“剜”出的《鶴舞》,展現了連綿不斷的圓雕之美,把東陽木雕注重雕刻要素內在聯系的傳統,與精致的造型藝術有機結合,給人以一種一氣呵成的翩躚美感。
刀木踐履近四旬,改變的是那流逝的光陰,不變的是那顆對藝術探索與實踐的拳拳之心;匠心筑夢,這場盛大的展覽,以其半生之成就,述說著黃小明大師對東陽木雕藝術的滿腔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