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主要還是依賴醫療技術的突破,而醫療技術的進步過程常常要以五年十年為時間單位,比之等待,我們選擇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院長曹培華
2016年消化疾病周(DDW)于5月21日-24日在圣地亞哥召開。根據提交在疾病消化周上數據顯示,在50歲以下的個體中,結直腸癌發病率繼續增加。Elie Sutton(紐約Mt.Sinai West醫院)和他的團隊對1010530例結直腸癌病例進行研究,指出一個顛覆人們以往印象的事實:50歲以下個體的結直腸癌發生率在上升,而且觀察到被確診的結直腸癌年齡年輕化,而且被確診的分期更晚(3期或4期)。
Sutton認為,這是因為50歲以下人群通常不被認為處于風險之中,針對性的篩查和個體防癌意識都比較薄弱。早癌篩查——這個在歐亞健康知識講座上被無數次提起的話題,至今看來仍具有重要意義。
早癌篩查:腸癌不會自己告訴你
作為歐亞胃腸知識講座一直以來的宣教人,臨床幾十年的老專家,曹培華院長可說是對這個話題有著更切實的認識。他見過很多患者,自以為是痔瘡或者便秘,經電子結腸鏡確診后卻發現是腸癌。去年被檢查出腸癌的一位女性患者,年齡只有28歲。
出現這種情況,也不能完全怪患者疏忽,腸癌早期病變僅限于黏膜,幾乎沒有癥狀,有的可能只是腹部不適或者腹脹。當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時,即可出現便血,血色多淡暗,粘附于大便表面,依然缺乏典型癥狀。這也使得很多人對自己的便血腹痛等癥狀并不在意,自行解釋甚至自行治療,錯過了腸癌治療的最佳時機。
難道我們真的很難自行診斷腸癌嗎?是的。曹培華院長曾對此有過一個形象的說明:腸癌就像一條沉默的水蛭,它要吸你的血怎么會讓你感到疼痛而察覺呢?當然要吸飽你的血才算完。發現大腸癌,必須靠提高警惕,主動篩查。
對于沒有家族遺傳史的一般人群,曹培華院長推薦40~50歲時開始接受大腸癌的篩查,根據首次檢查情況來選擇下一次復查的時間,如果有發現息肉等情況切除后前幾年還需要復查,如果檢查無異常一般每3~5年接受一次檢查。
電子腸鏡: 廣開肛腸篩查之門
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和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現今大腸癌發病率呈直線上升趨勢。而診斷大腸癌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電子腸鏡。不管是傳統的X線(鋇餐、鋇灌腸、氣鋇雙重造影)、B超檢查,還是先進的CT、MRI、PET等檢查手段,均沒有電子腸鏡檢查的直接和準確。
天津歐亞肛腸醫院耗費巨資引進了新一代日本奧林巴斯腸鏡,可全面檢查整個腸道,安全度高、沒有痛苦、高清楚度、視野開闊、確診率高、檢查檢查全面、徹底。檢查的同時患者也可以通過顯示屏看到檢查情況,對自己的病癥有所了解。在檢查過程中如發現大腸息肉,可同步進行鏡下切除,不必二次操作,減少了患者的麻煩,大大降低就醫成本。
為使患者在能安靜、舒適、無任何痛苦的安全環境下,完成整個檢查過程,無痛腸鏡在具有多年臨床經驗專業麻醉師的監測下進行靜脈麻醉,可消除患者的焦慮和恐懼情緒,做到完全無痛。醫院更采用大腸水療代替傳統灌腸方式,大腸水療+肛鏡檢查+腸鏡檢查,最大程度避免漏診誤診,安全便捷,一氣呵成。
腫瘤治療強調一個字“早”,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早發現一點,就能為患者多爭取一線生機。為滿足廣大居民的肛腸檢查需求,天津歐亞肛腸醫院廣開優惠之門,電子肛門鏡檢查免費,大腸水療和電子結腸鏡檢查可享醫保。如患者出現反復便血、肛門腫物脫出、肛門疼、肛門癢、大便習慣改變等肛門不適及便秘或腹瀉或交替出現、腹痛等腸道不適,特別是便潛血呈陽性、有腸腫瘤家族史、腸息肉病史者,均可撥打健康熱線022-27270686 預約參加。